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活动新闻

活动新闻

Engineering Conference、FITEE国际学术研讨会: “6G关键使能技术、标准和实践”顺利召开

更新时间:2025-01-13


       2025年1月10日– 11日,Engineering Conference、FITEE国际研讨会:“6G关键使能技术、标准和实践”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6G技术研究、标准化和产业实践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全球6G产学研用各方应共识、集思广益、紧密合作。
       本次会议由北京邮电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主办,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RISTA)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费爱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超、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黄善国、《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社长延建林、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沈学民、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Khaled Letaief、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童文、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洪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张文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崔曙光、新加坡工程院院士Tony Quek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张伟、清华大学研究员 匡麟玲、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张建华等来自20余所高校,以及来自移动、华为、中兴等6家企业,共计37位专家参与研讨并做汇报。专家们就6G-从理论到实践、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AI和数字孪生赋能的6G网络自治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探讨。与会者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共同探讨6G的理论创新,技术难题和最新进展的思考和成果,为6G从理论到实践指明了方向。
       1月10日,Engineering Conference “6G关键使能技术、标准和实践”(Engineering Conference On 6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率先拉开帷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沈学民主持上午会议。
       费爱国院士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工程院将全力践行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要求,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并介绍FITEE期刊。刘超社长、延建林社长在发言中表示高教社和Engineering期刊将通过出版高水平论文全力支持6G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黄善国教授感谢了各位领导专家、主协办单位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并表示北邮将努力为推动移动信息网络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沈学民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天地一体化网络有望扩大未来6G的覆盖范围,缩小偏远地区的数字鸿沟,介绍了团队在6G天地一体化低轨巨型星座卫星网络高保真、高效率仿真方面的最新进展。提出的系统性、可扩展仿真架构可精准建模网络配置、优化管理能力,并为6G关键技术开发与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张平院士在报告中表明6G和人工智能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通过通信与人工智能的共融共生(ComAI),结合人脑和社会结构,能够解决两者的双重难题。报告深入解析语义通信体系化设计,探讨其有效性、泛化性和实用性,并展望ComAI未来发展,推动通信和AI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崔铁军院士在本次报告中介绍信息超材料在电磁波控制和实时数字信息处理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信息超材料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信息超表面以及信息超表面助力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
       Khaled Letaief院士在汇报中探讨6G网络核心技术与架构创新,聚焦AI和机器学习如何提升网络效率,支持感知互联网、智能机器、AR/VR等应用。AI驱动的算法将实时优化网络性能,确保无缝体验。展望未来,6G和AI的协同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互动方式。
       王晓云首席科学家在研讨中指出面对6G网络的三大挑战,传统接入网架构需向通感智算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从C-RAN向C-RAN-advanced接入网架构演进,利用分类采传、分层汇聚和分布智能支持更高效的信息获取和智能决策。中国移动已在此领域展开初步探索,未来将推动接入网协作创新,助力6G网络发展。
       童文院士在报告中提到6G移动通信的创新给工程领域提出了新挑战。在新技术要素融合层面,特别是通信与AI,通信与感知的能力,是移动通信使能物理-AI革命的核心抓手,讨论了2030-2040年期间,构建在6G移动平台上的物理-AI的工程实现能力及挑战。
       洪伟教授在讨论中介绍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SKLMMW)和合作企业在非对称毫米波(mmWave)和太赫兹全数字大规模MIMO阵列架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系统开发和试验测试验证。
       张文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传统视频通信面临数据压缩、传输能耗和服务单一等挑战,主要因受限于现有视觉内容重建方式。为此,他提出生成式视频通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革新视觉内容表达,最大化视频表达能力,推动通信架构转型。报告还进一步介绍了生成式视频通信的内涵,探讨了弹性编码、协同传输等技术路径,展望其在任务导向通信和沉浸式通信中的应用价值。
       崔曙光院士在报告中提到无线通信网络与AI的全面融合是智能化演进的必经之路。虽然传统人工智能算法已在各层网络智能化升级中展现性能增益,但全局部署仍面临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AI发展的热点,具备强大的数据学习、转换和增强能力,进一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网络全局部署的潜力。
       Tony Quek院士在研讨中指出随着大数据计算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领域展现巨大潜力,预计将在6G网络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将探索融合计算机和通信基础设施,提升RAN和AI的效率,创造新盈利机会。报告中,他研究了AI原生网络的理论,包括分布式学习和语义通信,并通过AI-RAN概念探讨AI如何改变未来网络。此外,还介绍了新加坡未来通信研究与发展计划(FCP)的相关成果。
       张伟教授在报告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在6G无线通信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智能反射面(IRS)和AI驱动的无线电地图。利用深度强化学习实现IRS实时相位控制,并基于位置信息预测波束成形向量,可能革新MIMO波束成形中的信道状态信息利用方式。这些AI技术创新有望显著提升6G通信系统的适应性、效率和性能,为未来无线技术变革提供指导。
       匡麟玲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是6G时代广域覆盖的必由之路。卫星资源有限,提升效率是建设关键。按需服务技术可实现动态资源调配,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报告从星座构型、服务模式和网络管控等方面,探讨了按需服务卫星网络的关键问题和创新实践,为6G时代卫星通信网络的绿色、简约、智慧发展提供了参考。
       张建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传统被动离线统计模型设计方式在6G时代面临挑战。为此,提出了“环境智能通信”的新范式,探索其基础框架——无线环境信息理论,定义了无线环境信息和可量化环境信息熵。基于环境变化与信道特性间的映射关系在线预测信道状态,实现通信系统与物理环境的智能交互,实时主动决策最优传输。报告展示了新范式对6G通信与感知和AI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潜力。
       1月11日,FITEE学术专题国际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FITEE主编费爱国、浙大出版社期刊编辑中心主任张纯洁致辞,北京邮电大学张建华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龙教授、清华大学戴凌龙教授、中兴赵亚军总工、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刘光毅共同主持,包括专题1: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和专题2:AI和数字孪生赋能的6G网络自治。现场专家围绕当前的6G研究热点、技术难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为推动6G近场通信技术以及AI数字孪生网络自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的圆满召开为移动信息网络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深入探讨的机会。我们期待着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移动信息网络将为人们带来更加智能、便捷和安全的数字化生活。

上一篇:许晓东副院长:面向ComAI框架的语义通信空口与智简网络技术
下一篇:抱歉没有了